陳氏秘方傳到第十代傳人——清代陳三手中,因受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,秘方有傳子不傳女的規章,陳三膝下無子,臨終時違背祖訓把秘方傳給了外姓愛徒趙銘盛,趙銘盛被宜賓酒業公推為釀酒總技師。
陳三突破了先例以后,趙銘盛同樣將秘方傳給了最后一代外姓愛徒鄧子君。1909年,鄧子君將酒帶到一個家宴上。晚清舉人楊惠泉品嘗了以后說:“如此佳釀,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,而姚子雪曲雖雅,卻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,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,何不更名為‘五糧液’?” 一個傳世品牌就這樣誕生,其誕生系連著三千年酒文化的長河浪花。從此,“五糧液”開辟了一個白酒品牌的新元紀。
憑著歷代五糧液人的智慧和汗水,今天五糧液釀出的不僅僅是好酒,更釀出了“五糧液”這塊金字招牌,打造出了“五糧液”這個響當當的世界名牌。
如今,“五糧液”得名已經97周年了,經權威評估,五糧液的品牌價值從1995年的31.56億元,躍升至2004年的306.82億元,一舉突破了“三百億級”大關;2005年又升至338.03億元,連續11年蟬聯中國食品行業第一名殊榮,成為當之無愧成為酒類行業的領導品牌。
1915年,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,美國國會通過議案,決定在加州首府舊金山召開萬國商品博覽會。鄧子均選了上好的百罐陳年美酒遠渡重洋,千里迢迢到達太平洋彼岸。這次博覽會盛況空前,來自世界四十多個國家的五百多個團體,帶來了上萬種產品參展,酒類產品是這次參展的重頭戲。法國的白蘭地、德國的啤酒、俄國的伏特加、英國的威士忌、美國的香檳等世界各國最好的美酒,被擺放顯著的位置,而不受重視的中國產品被安放在極不明顯的位置,特別是五糧液,被擺放在一個過道的角落里。在眾多包裝精美、瓶型精致的洋酒中,五糧液土陶罐的造型顯得那么寒酸,顯得那么格格不入。
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。五糧液的展柜幾乎沒有人光顧,此時的鄧子均非常著急,他靈機一動想出了個巧招。他將一罐酒悄悄放在展廳人多的地方,有意讓擁擠的人群“不慎”將酒罐踢倒摔破。頓時,滿廳香氣飄溢!笆裁淳七@么香?”頃刻,眾人議論紛紛,四處尋找。默默無聞的五糧液終于走進人們的視線,在一片贊譽聲中,五糧液獨攬風光,獲得本次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。
從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,到1995年在第13屆巴拿馬國際貿易博覽會上梅開二度,整整過了八十年時間,八十年金牌不倒。這是五糧液的再度輝煌,也是中國名酒的再度輝煌,更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再度輝煌!
1932年,鄧子君正式申請注冊,制作了第一代五糧液商標,并且采用了兩種瓶型,即三十年代的瓶型。
樹有多高,根有多深。
四十年代,由于政局動蕩,酒類行業處于停產狀態,五十年代開始恢復生產,到了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,酒類行業的發展還是比較緩慢。
解放前,釀酒工社會地位低下,當時有這么一句話“有兒不進武糟坊、有女不嫁烤酒匠”,解放后釀酒工的地位得到了提高。特別是在五糧液集團,領導對生產一線非常重視和關心。
再看一下,成立宜賓酒廠邁出了可喜的三大步:1951年,八家糟房聯合成立了“大曲聯營社”;1952年,發展為“國營二十四酒廠”;1953年擴建為“中國專賣公司四川省宜賓酒廠”,公私合營。
在此期間,政府多次登門拜訪,鄧子均獻出了秘方,并出任酒廠的技術指導。關于鄧子均獻出秘方還有這么一個《三顧茅廬尋秘方》的故事:“小麥成半黍半成,大米糯米各兩成,川南紅糧湊足數,地窖發酵天鍋蒸,此方傳男不傳女”。這是百年品牌五糧液所沿用的“陳氏秘方”。但舊時,這個秘方的原料配比是不可能公開的。因為對一個家族來說,秘方無疑是他們的命根子,失去秘方等于失去賴以生存的保障。這個秘方怎么被公開的呢?它的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?